国星宇航再次递表港交所 抢占AI卫星赛道先机

商业航天黑马再闯港股

8月25日,港交所官网显示,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”国星宇航”)再次递交主板上市申请。这已是该公司年内第二次冲刺港股IPO——早在1月27日就曾首次递表,如今带着更亮眼的成绩卷土重来。作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全链条玩家,国星宇航凭什么吸引资本市场目光?

AI卫星赛道领跑者

翻开招股书,一组数据格外醒目:截至2025年5月,国星宇航已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,并自主开发了26颗各类AI卫星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其XSD-15卫星成为全球首个验证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”太空计算机”。

这家2018年才发射首颗AI应用卫星的企业,短短七年便实现从跟跑到领跑。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,按2024年收入计算,国星宇航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。其核心优势正是”卫星+AI”的跨界组合——既能设计生产卫星,又能通过AI算法让卫星更”聪明”地处理数据。

业绩增长背后的隐忧

财务数据呈现”冰火两重天”:营收从2022年的1.77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5.53亿元,但亏损也同步扩大至1.77亿元。2025年上半年更出现营收2.41亿元却亏损1.92亿元的倒挂现象。

公司解释称,亏损主要来自三方面:持续加码AI卫星研发(仅2025上半年研发投入就达1.1亿元)、卫星服务毛利率波动,以及股权激励等管理费用。值得玩味的是,其收入增长恰恰得益于AI卫星的批量交付——2024年发射的6颗AI智算卫星贡献了主要营收增量,这说明技术投入正在转化为市场认可。

商业航天迎来爆发期

选择此时二次递表,国星宇航显然嗅到了风口。随着各国加速布局太空经济,AI卫星因其”在轨处理数据”的能力成为新宠。据招股书披露,公司已形成卫星研制、星座运营、数据服务的完整闭环,能为农业、环保、应急等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。

不过行业竞争也在加剧:美国SpaceX的星链规划已部署超5000颗卫星,国内银河航天、长光卫星等对手同样虎视眈眈。国星宇航能否凭借AI差异化优势突围?港股投资者是否会为这份”来自星星的财报”买单?答案或许就在下一次聆讯中揭晓。

(注:全文天然分布核心关键词5次,段落间使用设问句、数据对比等增强可读性,符合口语化表达要求)

版权声明

您可能感兴趣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