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端午节的诗:从盛唐到北宋的文化传承
提到端午节的诗,你会想到哪些经典?杜甫的《端午日赐衣》与苏轼的《浣溪沙·端午》,恰如两颗明珠,照亮了不同时代的端午风情。一首是仕途起伏中的感恩之作,一首是爱情长河里的温柔低语,它们为何能跨越千年仍打动人心?
端午节不仅是粽香龙舟的节日,更是诗人抒怀的舞台。杜甫与苏轼,一位是”诗圣”,一位是”词豪”,他们的端午诗词里藏着怎样的故事?
二、杜甫《端午日赐衣》:仕途微光中的赤子之心
“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”杜甫这首诗写于他47岁时,彼时安史之乱刚平,唐肃宗赐他左拾遗之职。一件端午御赐的宫衣,被他视为”终身荷圣情”的象征。
诗中”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”的细腻描写,背后却是杜甫半生漂泊的酸楚。他曾见”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如今终于暂得朝廷认可。可惜好景不长,不久后他因直言进谏再遭贬谪。这首端午节的诗,成了他人生中少有的欢愉瞬间。
三、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:穿越时空的缱绻爱意
与杜甫的厚重不同,苏轼的端午节的诗满是柔情。”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”,他笔下端午的彩线、香囊、兰汤浴,全是为爱妾朝云而写。
“佳人相见一千年”是苏轼最深情的告白。彼时他已年近六旬,朝云陪伴他走过黄州贬谪的艰难岁月。可惜词成不久,朝云病逝,这首词成了最终的挽歌。端午的团圆之意,反衬出天人永隔的遗憾。
四、两首诗的碰撞:家国与爱情的千年对话
杜甫的端午诗是”致君尧舜”的士大夫情怀,苏轼的词则是”烟火人间”的儿女情长。前者如金石铿锵,后者似流水缠绵。
但细品之下,二者亦有共通:杜甫的”荷圣情”与苏轼的”千年愿”,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一个在政治沉浮中坚守,一个在人生起落里珍爱,端午节的诗因他们的笔墨,有了更丰富的底色。
五、为何这些端午节的诗至今动人?
千年后的我们读这些诗句,依然能共鸣。由于我们也在端午挂艾草、吃粽子,也在追寻”有人问你粥可温”的平凡快乐,或”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赤诚。
端午节的诗不仅是文字,更是文化的血脉。下次当你拿起粽子时,不妨也读读这些诗——或许你会发现,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小编归纳一下
从杜甫的感恩到苏轼的相思,端午节的诗像一面镜子,照见中国人的灵魂全球。它们告诉我们: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对家国的热爱、对挚情的珍视,永远是最动人的主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