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平凹玻璃的深刻意蕴 玻璃,贾平凹揭示人性困境与生活变迁的深刻寓言 贾平凹玻璃中

贾平凹玻璃的深刻意蕴 玻璃,贾平凹揭示人性困境与生活变迁的深刻寓言 贾平凹玻璃中

贾平凹作品《玻璃》:深层寓意何在?

在贾平凹的《玻璃’里面,作者巧妙地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一群普通而美德的底层百姓,以王有福为代表,他们因缺乏教育,在社会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,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欺侮之后,这些人物变得格外小心谨慎,充满疑虑,不敢轻易主张自己的权利,深怕招致不必要的麻烦,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深切同情,甚至流露出了敬佩之情。

小说通过王有福的形象,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底层生存情形,在经历欺侮后,这些弱势群体变得更加谨慎,不敢越雷池一步,生怕惹上是非,作者通过这种细腻的刻画,传达了对这一群体的深刻同情。

作者将这一形象与受过教育的聪明分子阶层进行对比,后者对法治社会的“套路”了如指掌,对各种社会现象习以为常,甚至认同,这种对比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。

《玻璃》出自何处?创作于什么时候?

《玻璃》收录于《贾平凹作品精选(珍藏版)》,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13年4月出版,该作品由贾平凹先生创作于上个世纪1996年。

贾平凹,原名贾平娃,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,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,自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,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,1982年起从事专业创作,1986年,他的长篇小说《浮躁》出版,1987年,《商州》问世,凭借《浮躁》,贾平凹于1988年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,并于1992年创刊《美文》。

《玻璃》的内容概要

《玻璃》以王有福为代表,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底层百姓的生存情形,在经历欺侮后,他们变得小心谨慎,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,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同情与敬佩,小说小编觉得处,作者对纯洁的呼唤,也流露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不满和对更大自在的向往,通过叙述与玻璃有关的人和事,作者反思了传统民族性格,并表达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恶,作者用玻璃比喻纯洁,呼吁大众回归本真。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