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伯伦诗集作者简介
伯伦(1883~1931)黎巴嫩诗人,散文家,画家。1883年1月6日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,1931年4月10 日卒于美国纽约。12 岁时随 母去美国波士顿贫民区 ,进入侨民学校 。两年后回国,进 贝鲁特希克玛( 睿智 )学校进修 文、法文和绘画 。其间曾创办《真理》杂志,态度激进。
伯伦,全名纪·哈·纪伯伦,是一位跨越诗人、哲学家和艺术家身份的杰出人物,于1883年诞生在黎巴嫩,最终于1931年在美国辞世。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,象征着他的故乡对他的永恒纪念。纪伯伦的创作生涯中,早期以小说为主,后来转向散文诗的创作。
纪伯伦诗集》是2006年12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作者是(黎巴嫩)纪·哈·纪伯伦(Gibran,K.),译者是王立。
上世纪20年代起,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,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《先驱者》(1920)、《先知》(1923)《沙与沫》(1926)、《人之子耶稣》(1928)、《先知园》(1931)、《流浪者》等,以及诗剧《大地诸神》、《拉撒路和他的情人》等。
纪伯伦的生平轶事,简短的几件,谢谢!!
、年1月7日,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,著名的“圣谷”附近的贝什里村。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活之旅中,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、痛失亲人、爱情波折、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。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。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。
、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,都受英国诗人威廉·布莱克(1757—1827)的影响,因此,文坛称他为“20世纪的布莱克”。1908年—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进修绘画艺术期间,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:“这个 青年将成为辉煌的艺术家。”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,在纪念馆收藏。
、记:“记”是古代的一种文体,主要是记载事物,往往通过记事、记物、写景、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,即景抒情,托物言志。传:主要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,另外,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。传又分为: 本传 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正式的传记,相当于某人的历史。
、传:主要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,另外,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。 传又分为: 本传 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正式的传记,相当于某人的历史。 别传与本传相对,是记录某人的轶事的传记。 外传 某人在正史记录以外的传记。
、奇闻轶事:(1)痛失妹妹。12岁时,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,他随母亲去美国,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。1898年,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进修民族历史文化,了解 社会。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刻,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。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。
纪伯伦人物概述
、纪伯伦,这位1883年至1931年活跃的黎巴嫩诗人、散文作家和画家,出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,12岁时随母移居美国波士顿。两年后,他回到祖国,进入贝鲁特的“希克玛”学校,专攻 文、法文与绘画。
、纪·哈·纪伯伦是黎巴嫩著名的诗人、作家、画家,被誉为“艺术天才”和“黎巴嫩文坛骄子”。生平简介:纪伯伦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,12岁时随母亲移居美国波士顿,后回到祖国在贝鲁特研习 文、法文及绘画。他创办了《真理》杂志,因小说《叛逆的灵魂》触及当局敏感点而被驱逐出境,再度赴美。
、纪伯伦,一位深受人民敬爱的艺术家,以其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博爱灵魂为人所称赞。他的诗作《朦胧中的祖国》充满深情,他将祖国比喻为灵魂中的火光和胸膛中的心跳,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,他曾豪言:“地球是我心中的祖国,人类是我永恒的乡亲。
、纪·哈·纪伯伦的生平如下:早年经历: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农家,这里的天然环境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。12岁时,为了躲避奥斯曼帝国的残酷统治,他随母亲移居美国波士顿唐人街,生活艰难。
、纪·哈·纪伯伦是一位具有深情与全球视野的杰出艺术家,其人物评价如下:深情且充满爱国情怀:纪伯伦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祖国黎巴嫩的炽热热爱。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祖国在他心中的地位,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归属感。具有全球视野和博爱灵魂:纪伯伦坚信整个地球皆是他的祖国,全人类都是他的亲人。
、纪伯伦认为莫罕达斯·卡拉姆昌德·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辉煌的人物。玛丽·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结婚,迁往佐治亚州,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情。1928年,完成《先知园》,开始写《流浪者》、《大地诸神》。夏,《人之子耶稣》完稿。秋季在波士顿出版,被称为纪伯伦福音。阿尤布·沙比特呼吁纪伯伦应该参加黎巴嫩政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