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检验前提条件分析
1. 数据配对性
配对样本t检验要求两组数据必须来自同一研究对象的前后测量(如实验前测与后测)。例如,研究大学生慢跑前后的心血管功能变化,数据基于同一受试者两次测量结局。
2. 正态性检验
二SPSS操作步骤与结局解读
1. 描述性统计
查看实验前后均值(Mean)标准差(SD)的变化路线及幅度。例如,4的教学案例中,使用抗火竹教学材料后,学生成绩均值显著提升。
2. t检验核心结局
三课后习题常见分析场景
1. 实验干预效果评估
2. 教学技巧效果对比
四常见错误及注意事项
1. 误用独立样本t检验
若数据不配对(如不同班级的前后测),需改用独立样本t检验(提及水利工程研究中错误案例)。
2. 忽略正态性要求
非正态数据需改用非参数检验(如Wilcoxon符号秩检验),提醒需注意数据预处理。
3. 过度依赖p值
需结合效应量(如Cohen’s d)判断实际意义。例如,中的镇痛效果虽显著,但效应量大致需进一步说明。
五结局报告规范
1. 标准表述模板
“实验前后差异显著(t(df)=数值, p=数值),均值差为M±SD,95% CI [下限, 上限]。”
2. 案例参考
六习题实战示例
题目:某研究测量10名学生使用新教学软件前后的数学成绩,SPSS输出结局如下:
解答:
1. 数据符合配对性和正态性假设(题目默认);
2. t(9)=4.76, p=0.001<0.05,拒绝原假设;
3. 重点拎出来说:新教学软件显著进步数学成绩(提升7.5分,效应量d=7.5/4.2≈1.79,属大效应)。
怎么样经过上面的分析分析框架和案例参考,可体系掌握SPSS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局解读与应用场景。实际操作中需结合研究设计和数据特征灵活调整分析技巧。
